成语的故事15篇
成语的故事1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来到吴国游玩。一天,他突然想回家,便收拾行囊准备回家。真好他碰见一个卖剑的人就买了他的一把最锋利的剑,这时他才发现回家的盘缠没有了,没办法,只好默默的蹲在岸边。过了一会儿,有位好心的渔夫载他上了船才救了他一命。
他这会儿才开始慢慢欣赏刚买来的剑,突然,他猛烈地挥舞着剑,没想到渔夫用汽艇了一个大拐弯他的剑就掉入水中。渔夫急忙催他下水涝剑,可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不急,回去让我儿子捞。”“那……”“不说了,剑是从这掉下去的吧?”“是。”那人取出短剑从船上刻画了一道,说“走,回家去。”渔夫只好把他送回家。上了岸,他叫儿子按照画的线下水找剑,可没找着。
渔夫笑了,他利用楚国人再次下水的时间面对小孩,呼叫直升机上的潜水员在他们刚刚经过的地方捞剑并从过来。等楚国人一上来,渔夫和小孩相对一笑小孩又下水将潜水员递来的剑拿好浮上水交给了爸爸,让那个楚国人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成语的故事2【成语】多歧亡羊
【发音】duō qi wang yang
【释义】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 向,误入歧途。引申为泛而不专,终无所成。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近义词】泛而不专
【译文】杨子的邻人走失了一只羊。那人央请了许多亲戚朋友一道去寻找(丢失的羊),又请杨子的家童也一同去追捕。杨子说:"唉!走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邻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杨子的家僮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丢掉了!"杨子问:"怎麼会让羊走失呢?"邻居说:"每条岔路的中间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所以只好回来了。"杨子听了,脸色变得很忧伤,过了些时还不说话,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便请问杨子说:"羊不过是只贱畜,而且又不是老师的,为什麼为了这事整天都不笑呢?"杨子没有回答他们……心都子就说:"大路因为岔路多了而走失了羊,学者则因为不能专心一致而葬送了一生。"
成语的故事3成语释义:
守着树桩等待兔子跑来撞。比喻死守片面的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株:树桩。
来源追溯:
《韩非子·王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故事链接:
宋国有个种庄稼的人,一天在田里干活,忽然看到有只野兔从远处奔过来。只见它狂奔乱闯,最后撞在一个树桩上。他走近一看,那野兔已经折断头颈死去了。
农夫高兴极了,把那只死兔拣起来,带回家去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次,农夫放下农具,再也不下田干活了。他就坐在那个树桩边,等待着再发生野兔撞树桩而死的事,以便白白地拣到死兔。
一天、两天过去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农夫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只撞树桩的野兔,而田里的庄稼却荒芜了。人们都取笑他这种行为,并且很快传遍了宋国。
学以致用:
野兔撞在树桩上死去,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并不意味着,别的野兔也一定会撞在这个树桩上。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主动和努力地去争取成功和胜利,而绝不能等待胜利的果实从天上掉下来,做守株待兔一样的蠢事啊!
成语的故事4【释义】
两脚立着的书橱。称赞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
元·脱脱等《宋史·吴时传》。
北宋时,华州郑县有个县令因其学识高、办事灵活而出名,他叫吴时,这天他接到把三万石大米从郑县运到长安的命令,这时就显示了他办事灵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议“移兵就食”,这样既可免了1500辆或5万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户)的难题,又节省了开销,何乐而不为,上司也同意了这么办。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进言献策。
当时向朝廷送奏章,在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官吏对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关部门予以退回。
吴时又建议说,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不必过分计较它的形式。
这个建议被朝廷方面采纳,以致不少有益的进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一个读书人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学官认为文章中的话是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要上告惩罚那个读书人。
吴时知道这件事后,把那篇文章取来,当场投入火炉中烧毁,并且对那学官说:“既然当臣子的不忍心听到这种话,难道就忍心让君王听到这种话吗?”那个读书人终于得救,学官也觉得解决了问题。
过了几年,吴时仕途得意,升迁为京官,在他与一些学士包括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往来中,这些人觉得吴时学问渊博,为人也很好,谓名“立地书橱”。
成语的故事5秦兵大举攻伐赵国,赵国处在危机之中,魏国是赵国近邻,但魏国的大夫们却并不戒备,反而认为形势对他们有利。
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打败了,我们就乘它危急之时出兵袭击,可以轻而易举取得大胜。
子顺不同意这种看法,摇着头,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以来,从没有打过败仗,他们的将军都是富有作战经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肯定胜赵,你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赵国必定要被打败吧,那对我们魏国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是正好对我国有利吗?子顺反驳说:强秦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灭亡了赵国,决不会就此满足,必定要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要遭殃了。为了教育开导这些糊涂的大夫们,子顺讲了一个故事:燕雀处屋堂,子母相哺,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认为住在人家屋檐上最太平、最可靠了。不料,有一天,人家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突往上直冒,一会儿便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无法避免,而燕雀们却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一点儿也不想到大祸快要临头了。
子顺讲完,严肃地对那些大夫们说:你们没想到吧?赵国如被攻破,大祸即将降临到自己上,难道诸位简直像无知的燕雀一样吗?
成语的故事6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 ……此处隐藏1358个字……们的亲人却要为他们悲痛欲绝,我认为这是不懂得自然造化的道理。所以我不再哭了,而是捧着瓦盆和着节拍为之歌唱。”
惠子见他说得有理,一也就没再说什么了。
故事选自《庄子·至乐》。文中有“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之句。后用“鼓盆”或“鼓盆之戚”代指丧妻。
成语的`故事10卧薪尝胆
成语来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成语寓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相关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献爱心标语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一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诚实守信的名言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十分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必须要恢复自己的国家,因此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貌。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状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成语的故事11在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
愚公一家从去年开始就在搬山了,现在已经把太行山搬一半了,大海也堆了四分之一了。可是愚公不开心他想:“我的朋友智叟,中了大奖去大城市了享福去了。而我却只能在这搬山。”没过多久智叟坐着私人飞机来到了愚公的家,把飞机停到了愚公家门口下了飞机对愚公说:“我在大城市有了一个大房子,女儿嫁了个好人家资产过亿。你怎么还在这搬山呀”
愚公说:“那又怎么了再过三年就能搬完了,你能找几个人帮忙吗?”
智叟说:“不可能”说着说着就坐飞机走了。
三年后七十四岁的愚公终于把两座山搬走了,大海也堆满了。媒体得知这个消息后给了他们一千亿的大奖。智叟知道后对愚公说:“我们是朋友,你能给我点钱吗?”愚公说:“当初你都不给我钱也不帮我找人搬山,现在也不会给你的”
有了钱的愚公一家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怕困难,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坚持不懈就会成功的。
成语的故事12诸葛亮,字孔明,襄阳人。刘备,字玄德,涿县人。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 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 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 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 师。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 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 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成语的故事13大家都听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吧,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新编的坐井观天。
自从青蛙和小鸟聊过天,听小鸟说外面的天地很大,心里半信半疑,直到有一天,那只鸟又落到井边喝水,青蛙忍不住问道,“小鸟小鸟,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是真的吗?”,小鸟翻翻白眼,没好气的嗯了一声。青蛙就跃跃欲试的说,“要不我出去,你带我去看看好吗?”小鸟说,“没问题!”于是,青蛙离开了曾经自豪的井底。
看到外面宽阔无边的天空,看到高高的大树,轻轻的小草,一栋栋房子,别提多兴奋了,小鸟责骄傲的说,“走吧,带你我常去的农夫家先美餐一顿。”到了农夫家,看到了那么多的美食,青蛙觉得外面的世界太美好了,自顾自的享受起来,正在这时,农夫回来了,看到了吃的肚子鼓鼓的肥青蛙,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哈哈……今天有肉吃啦!”青蛙听到农夫的话,吓了一大跳,刚想逃走,可农夫已把门和窗户关的一只蚊子也飞不出去,青蛙绝望了。
青蛙心想,外面的世界时很美好,但危机四伏,享受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啊!
成语的故事14【成语】指鹿作马
【读音】zhǐ lu zuo mǎ
【释义】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出自】《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昭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近义词】颠倒黑白
【历史典故】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的故事15这个典故出自《晋书.乐广传》。乐广有一个曾经常来往的客人。分别很久没有见面。乐广问他为什么不来家作客,客人回答说:"前一次在您这坐席,承蒙赐酒盛情款待,刚要饮酒时,见到杯中有一只蛇在游动,心里非常厌恶杯中的蛇。我喝下了这杯酒就得了病。"在那个时候厅堂内墙壁上有一弯装饰上犀xi牛角的弓。角弓用漆涂绘成蛇的样子。乐广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他们重又在先前的地方放酒杯。对客人说:"酒杯中还有从前你所见到的东西吗?"回答说:"所见到的和从前一样。"乐广于是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一下子就想通了。积久难愈的病一下子好了。
这个典故比喻疑神疑鬼。
文档为doc格式